冷戰22

Created by Leona

p.21

處理戰後問題(如德國)如何推動冷戰?

Click to see answer

p.21

對德國處理方式分歧(西方希望重建統一德國;蘇聯希望弱化德國)造成柏林危機(1948–49),成為冷戰的直接導火線之一。 [page 20–21]

Click to see question

1 / 38
p.21
20

處理戰後問題(如德國)如何推動冷戰?

對德國處理方式分歧(西方希望重建統一德國;蘇聯希望弱化德國)造成柏林危機(1948–49),成為冷戰的直接導火線之一。 [page 20–21]

p.17
18
19

雙方互不信任的來源有哪些?

來源包括:西方干預俄國內戰的記憶、綏靖政策的疑慮、原子彈研製的祕密、東歐赤化等歷史與軍事因素。 [page 17–19]

p.1

什麼是冷戰?(簡短定義)

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之間,持久的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對抗,但沒有爆發全面性直接戰爭。

p.7
8

冷戰的政治特徵有哪些?

政治特徵包括政治宣傳(如美國之音、莫斯科電台)、情報與間諜活動(CIA、KGB)、以及外交對抗與宣傳戰。 [page 7–8]

p.8
13

冷戰的經濟特徵是什麼?

經濟上表現為經濟援助與對抗(馬歇爾計劃 vs 莫洛托夫計劃)、分裂的經濟體系與貿易封鎖,藉援助綁定盟友。 [page 8, page 13]

p.8

冷戰的社會特徵有哪些?

社會層面有交流受限(旅行與文化交流受阻)、資訊封鎖,以及象徵性的隔離(例如柏林圍牆)。

p.9
14

冷戰的軍事特徵有哪些?

軍事上有核武與常規軍備競賽、軍事聯盟對抗(北約 vs 華沙公約)、以及局部代理戰爭(朝鮮戰、越戰)。 [page 8–9, page 14]

p.26
7

冷戰中常見的情報與偵察事件例子?

例子包括U‑2偵察機事件(美國偵察遭擊落)、大量間諜活動以及CIA與KGB的情報行動。 [page 7, page 26]

p.13
8

馬歇爾計劃與莫洛托夫計劃各為何目的?

馬歇爾計劃(1947)旨在重建西歐、阻止共產主義蔓延;莫洛托夫計劃為蘇聯回應,鞏固東歐衛星國的經濟與政治控制。 [page 8, page 13]

p.8
11
13

為何東西方會形成兩個經濟體系?

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與援助計劃(馬歇爾 vs 莫洛托夫)導致西歐與東歐選擇不同經濟路線,形成互不接觸的經濟集團。 [page 8–13]

p.26
38

柏林圍牆的意義是什麼?

柏林圍牆(1961)象徵東西對立與社會隔離,阻止東德人民流向西柏林,顯示冷戰社會層面的分裂。 [page 26, page 38]

p.28
8

冷戰期間的奧運杯葛代表什麼?

1980與1984年奧運杯葛代表政治對抗延伸至文化體育領域,顯示雙方互不信任與相互報復的社會政治影響。 [page 8, page 28]

p.37
9
14

北約與華沙公約的成立時間與目的?

北約成立於1949年,作為西方集體防衛機制;華沙公約成立於1955年,為蘇聯主導的東歐軍事聯盟,雙方以聯盟互制對峙。 [page 37, page 9]

p.9
37
38

什麼是代理戰(proxy war)?請舉例。

代理戰是兩超級強國透過支持第三國交戰方來爭奪影響力的衝突。例子:朝鮮戰(1950–53)越戰(1961–75)。 [page 9, page 37–38]

p.10
11
12

意識形態如何成為冷戰成因?

意識形態(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)在政治、經濟與社會制度上根本對立,驅動互不信任、宣傳與擴張政策,成為冷戰核心原因之一。 [page 10–12]

p.13
14
15

美、蘇勢力膨脹如何促成冷戰?

兩國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上擴張(例如蘇聯控制東歐;美國經濟優勢與核武)導致爭霸心態與拉攏盟友,形成全球性對抗。 [page 13–15]

p.22
23
24
25
26
27
28
29

冷戰的七個發展階段為何?

七階段:醞釀(1943–45)→ 惡化(1945–53)→ 表面緩和(1953–60)→ 再次惡化(1960–68)→ 緩和(1968–79)→ 惡化(1979–85)→ 緩和與友好(1985–91)。 [page 22–29]

p.22

第一階段(1943–45)的關鍵點是什麼?

雖為盟友關係的尾聲,但已出現分歧(如波蘭與德國問題),為冷戰鋪墊矛盾。

p.23
24
37

第二階段(1945–53)的主要特徵?

關係惡化:馬歇爾與莫洛托夫計劃、北約成立、蘇聯試爆原子彈、韓戰與軍備競賽。 [page 23–24, page 37]

p.25
24
26

第三階段(1953–60)為何雖有緩和跡象但矛盾未解?

有和平會議與領袖互訪(如日內瓦、1959互訪),但華沙公約成立與軍備競賽仍使猜忌持續。

p.26
38

第四階段(1960–68)有何危機?

U‑2事件、柏林圍牆建立(1961)、古巴導彈危機(1962)與美國介入越戰,使關係再度惡化。 [page 26, page 38]

p.27
37

第五階段(1968–79)為何稱為緩和?

簽訂不擴散條約、SALT會談、赫爾辛基協定與領導人互訪,顯示軍控與外交緩和趨勢。

p.28
38

第六階段(1979–85)再度惡化的原因?

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、美國與西方杯葛奧運、及美國提出星戰計劃等,引發新一輪對抗。 [page 28, page 38]

p.29
31
35

第七階段(1985–91)的轉折關鍵為何?

戈巴卓夫上台與推行改革(開放政治、裁軍談判、撤軍)、以及東歐的變天,導致冷戰結構性瓦解。 [page 29–31, page 35]

p.42
44

史太林在1946年的演說如何看待資本主義?

史太林認為資本主義包含危機與軍事衝突,並將二戰歸因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矛盾,強調資本主義不利和平。 [page 42, page 44]

p.42
45

邱吉爾的鐵幕演說目的為何?

邱吉爾批評蘇聯在東歐的控制,並呼籲美國與西方聯手對抗共產主義,提醒美國不要等到災難發生才行動。 [page 42, page 45]

p.38
26

古巴導彈危機的重要性?

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美蘇核衝突最接近全面戰爭的邊緣,強化了核平衡與危機管理的重要性,促成後續軍控談判。 [page 38, page 26]

p.37
14

蘇聯試爆原子彈對冷戰有何影響?

1949年蘇聯試爆原子彈結束美國核壟斷,激化核軍備競賽與戰略恐懼,改變力量平衡。 [page 37, page 14]

p.38
28

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後果是什麼?

導致美國與西方強烈反應(如杯葛莫斯科奧運)、加劇冷戰緊張並成為1980s對抗回潮的原因之一。 [page 38, page 28]

p.31
32
35

戈巴卓夫的政治改革有哪些影響?

政治改革(如開放與言論自由)改善對外形象、放鬆對東歐控制,催生東歐自由化與最終蘇聯瓦解。 [page 31–32, page 35]

p.34
31

戈巴卓夫的經濟改革為何加速蘇聯瓦解?

經濟改革未能改善民生,反導致物資短缺與經濟衰退(如國民收入下跌),激化內部不滿與加盟共和國分離趨勢。 [page 31–34]

p.36
30

西方的軍事策略(如星戰計劃)如何影響蘇聯?

美國的強硬軍事與太空部署增加蘇聯的軍事與經濟負擔,促使蘇聯在1980s中後期不得不參與裁軍談判並作出讓步。 [page 30–36]

p.35
29
37

東歐的變天如何促成冷戰結束?

東歐國家民眾對蘇聯控制不滿爆發(如波蘭罷工),在戈巴卓夫不干預下政權倒台,華沙公約瓦解象徵冷戰結構崩解。

p.29
31

INF(中程導彈裁撤條約)有何意義?

1987年簽署的INF條約代表美蘇在裁減中程導彈上取得實質進展,是緩和與信任建立的重要里程碑。 [page 29, page 31]

p.42
46
47

DBQ 作答的一般架構為何?

DBQ 建議結構:1) 簡短立場句;2) 引用與分析文件(每份文件一句重點+作者立場評估);3) 補充個人知識與事例;4) 評估文件限制與作結論。 [page 42–48]

p.42
44
45

使用文件證據時要注意什麼?

注意作者立場、出版時間與目的,並評估偏見與可靠性,再將文件與自身知識交叉印證。 [page 42–45]

p.31
22
23

論述題的答題技巧(結構)

採用:立場(開宗明義)→ 主體段(每段一論點+例證+評估)→ 反駁/局限→ 結論(綜合評價)。每段盡量引用年份與事件。 [page 31–36, page 22–29]

p.1
7
10
22
31
42

考前一頁速查應包含哪些事項?

必背:冷戰定義、四大特徵、四大成因、七個發展階段與代表事件(年份)、為何結束的四個主要原因與DBQ答題技巧。 [page 1, page 7–9, page 10–21, page 22–29, page 31–36, page 42–48]

Study Smarter, Not Harder
Study Smarter, Not Harder